Friday, November 11, 2005

為工作命題作文 〈錯過的仍在,只是,你記得嗎?〉


由王德威的序起頭,八頁之後,《長恨歌》恨只恨在綿長如織的序,何時可以了結;更害怕小說會如此絮絮叨叨。果不期然,第一章二十頁的鋪陳,上海張派的瑣碎,卻不知少了一點什麼味道,總是一個勁兒的不舒服。硬是吃下了作者希望由文字中看到的背景,連味道、聲音、時間、地上的灰塵、弄堂間的背景音樂,王安憶都不捨得讓我們錯過。時間是靜止的,三部曲都看完了,時間還是沒動過。

身旁的人把書拿過去,翻了翻說:難怪你說味道不太痛快,這不像是張愛玲的描述味道,倒有點像是說教。又是誰有恨了?

一下子,因為背景的經營,一切變得規規矩矩的,都是該發生的,也都不該發生。上海話吳語呢噥,王安憶竟然也寫得軟軟又酸酸。第一部中段好不容易把人帶了入場,敘述慢慢退了場,話語成了期待已久的輕舞弄影,好不美麗。王德威已經在序中強調了死亡,第一部中的電影片廠場景反而成了讀者玩味文字的地方,因為片廠裡也把之後的故事全給完了,蓋了棺了。如果張愛玲告訴我們的是上海的好,王安憶大概把上海的敗壞給寫了,但是這敗壞是有深度和水準的,讓我們不需花力氣去找過去的痕跡,因為現在是不會懂的,也沒有必要給過去貼金,貼了只會俗氣。

第三部的死,像是已經寫不了的故事,沒有必要的結局,主角王琦瑤和第二代薇薇升起令人好奇的可能性,但是作家選擇把上海當年國際性的一世風華拿來當作沒有未來的理由,再美好的未來,上海都只是重複著過去的記憶,甚至把遺忘拿來分化時代的不同。

這不像是一部會吸引人向下一頁前進的小說,反而阻止讀者褻瀆對故事裡事件、風情、背景的不解。「不解」不會是文藝人的藉口,咬著牙也要把這挑戰完成。故事裡的愛情和友情,是比人性化更人性化的,但沒人敢承認。愛情一段一段一段,總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地,也沒有人可以審視這樣個人的選擇。友情更寂寞,王琦瑤的朋友們總沒有一個能和百般風情蘊含的她一同,但是這裡,王安憶也自私的把其他人簡單了,像是鄙昵,不像是因為故事需要而減少的描述。

轉來轉去的弄堂,每個人都有祕密,王安憶也聲明了。巷弄耳語,是上海必須要穿上的裝飾,沒有了,上海的內涵好像也會被剝奪,連今天媒體遊戲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過氣。台北也是在破瓦殘堆的新錢舊勢裡,看的、聽的、吃的、聞的、摸的、穿的、寫的,講不講究,確不確實,總往舊時光裡找,見過世面的、沒看清楚的混在一起打滾,說穿了,還不是就那一丁點對權勢價值的肯定–拿來當行銷工具,能賺錢最好。

作者:王安憶 /出版社:麥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