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04, 2013

2013 台北國際書展觀察(下)—— 書展所教我的事


在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中,覺得與過去書展相較有所失落的參觀者,還有對書展中的業績有疑慮的書商,應該要慶幸己身的敏感。圖書業務正經歷比過去更為艱難的銷售 成績,甚至覺得參加書展是否還有任何效果;參觀者則覺得似乎在書展中也些許失落,因為出版社在平時已經在書店、網路、媒體上把各色新書資料提供給讀者,覺 得不錯的書也已經大多買了,進到展場還是看到今年書店看到那些陳列、暢銷書,懷疑是否付的門票有價值。

以上的憂慮,也許只因出版社與讀者對於消費行為的直覺,有所誤解。

按照今年國際書展的所出現的一些狀況與線索,也許出版社可以從中找到如何改變思考的可能性。

近 年許多展覽都變成大賣場,但書籍的銷售,因為過去幾年出版社想盡辦法找尋銷售通路,其實書籍購買相當方便。今年有幾家出版社在書展現場應用與讀者溝通的方 式,不論是展前已經開跑的一些進場相關活動,或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特定的約定活動,讓某些平日因為場地成本,很難與讀者相約的活動,在書展現場可以進行。

1.  如果書展現場不需備庫存

假設,書展現場大多品牌攤位,都像是咨詢台的狀況,書本都是幾冊展示用書,甚至是擺放電腦或立體展示板來介紹書籍,讀者僅需要到櫃檯下單,書籍直接寄送到消費者指定地址,是否在展場的設計與書籍的介紹上,出版社與作者有更多靈活空間,現場也不必要準備庫存。

十 幾年前,一年只有一次資訊月電腦展,最期待的不一定是電腦廠商的折扣,而是展場都會有非常精緻的科技展覽,介紹新的電腦或是科技表現,例如日本的機器人, 或是美國的科技廚房……。現在的展覽,對不懂書和看熱鬧的人,一定會有些許失落感,因為令人有所收獲的展覽還是不夠精緻。書展大獎專區與金蝶獎展區設立之 後,其實成為國內文學人口與設計人口聚集的焦點。

2.  如果台灣出版人能與國際出版人有更多交流

近 幾年書市總平均成績與大多中間出版品的銷售數字下滑,但引人注目的出版品仍在銷售上有利可圖。找到可以賣的書,讓這一代編輯更加焦慮。編輯對於什麼議題可 關注,什麼議題可出版,應該要相當敏感,也應該對其他國家市場中目前在關心的人、事、物,也許某些共同線索,可以用在台灣上。可惜大多台灣編輯眼光只見英 美日大出版社,但他們的書早已經都在排行榜上出現,或在版權市場裡因競標價碼飆高。

要 跟國際出版談什麼?可以問《暮光之城》或其他知名大書佔貴國過去幾年圖書銷售比例多少,翻譯書佔比多少,本地書佔多少,文學書佔多少,非文學書佔多少,現 在貴國什麼書最紅等都是很好的題目。然後呢?可以跟他們分享台灣市場的狀況與觀察,這時候也許你手上即將會拿到《龍紋身的女孩》,還附送出版補助加上翻譯 補助,說不定你還幫忙促成黃春明的俄文版出版,你因為他國某些特殊主題出版熱絡,策劃出之後暢銷書的新風潮。以上虛構成分居多,因為太少人是用這樣的觀點 和角度接觸來台北的國際出版人,這也許是台灣出版人該要主動與國際出版人出聲交流的動機。

3.  讀者與出版社都該更清楚把握面對面的機會

書 展若不以折扣吸引讀者,許多出版業務會發現無技可施,但其實讀者對出版品的想像範圍相當寬廣,與出版可以聯結的事物也毫無邊際,這時候真的能限制的就是想 像力。今年書展印刻攤位排出華文創作黃金陣容馬拉松簽名會,書友幾乎不用離開攤位,可以一次搜集完整當前熱門華文作家簽名,造成人氣不斷。也有出版社設計 出攤位定時導覽、導讀活動,讓讀者可以在一定時間認識出版社特色與某系列書籍的特色與編輯祕辛。對外界也許不大認得出版社幕後工作人員們,但其許多知名作 家與編輯還有出版社負責人,幾乎全程在現場,穿著圍裙幫你包書、結帳。

平日出版社舉辦新書發表會或演講,總是要安排場地,怕出版品牌能見度低,台北國際書展應該就是解決這些困擾最好的地方,而且來的都是專業愛書人,他們所給予的能量與想法在可信度上,更與市場接近些,就算跟眼前的出版社無緣,也很快可以指引到旁邊更接近讀者期待的品牌。

4.  網路發達代表國際觀與渴求知識

書 展期間有同業在網路上談及痛心於台灣國際觀不足,但台灣出版品國際觀從近70%的銷售冊數都是國外版權書,以歷史人文內涵為訴求的《大江大海》百萬冊銷售 成績,或是在台灣造成搶購的《賈伯斯傳》等例子皆都足以打破所謂台灣人沒有國際觀的誤解。但知識份子期待自身因處高處而寒,胸襟才足以廣闊傳播知識,沒有 危機意識,就可能缺乏鍾情出版動力。

如 果說這個世代的霸主是網路,網路的基礎是資訊與知識,代表大多數人對於資訊與知識更加渴望,出版人在遇上業績衰頹而對書的想像開始疲憊,應該是誤會這個現 象所代表的意思,筆者認為網路世代的意義是知識與資訊的價值更加被彰顯,而如何可以在知識產業上產生更多價值,自古以來是出版業天生被賦予的議題,如果出 版體制內的人對知識如何產生價值表現出被動的狀態,那也無怪乎網路上充斥假資訊、錯誤邏輯、中傷輿論,那些都皆因為對資訊的渴望而無法被滿足,但又必須對 問題有所判斷與決斷所造成的現象。從台北國際書展,出版人應該更能知道這個世代對於資訊充斥的焦慮,一直是需要被解決與對待,而出版不正是解決這個焦慮最 好的處方?而如果身在知識產業的人都無法理解當下,依賴其他沒有理解基礎的人,似乎緣木求魚。
作者:陳英哲

No comments: